同類
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永遠都是有水準的演辭樣本,千錘百鍊,一班幕後寫手的心血結晶。一個小時直落的演說,面對幾百名行家高手,當中包括幾十名有志取而代之的野心家,講錯半句都英名盡喪。比起施政報告,自然質素高上百倍。
前半段的國情咨文,講反恐、講民主、建地球,香港人事不關己,不會有心機細讀,可以skip。
中間開始講內政,先講經濟,香港人會有興趣。格林斯平臨走前還要加多次利息,令香港地產商牙痛咁聲。布殊講美國經濟,自然會是各方爭相解讀的部分。
電視新聞都有講,布殊一開口就提及來自中國與印度的競爭。基本上,成個有關經濟的中心思想,就是講競爭力,亦都是香港開口埋口都講的三幅被。
布殊講競爭力,說美國不可以閉關自封,就算黑工如何對經濟有害,但他們還是不可或缺。似乎與香港輸入外勞有八成相似。
相似的,還有人口老化問題。布殊指七千八百萬嬰兒潮的產物將開始踏入六十歲,一切社會福利、醫療保健,將成為國家挑戰。如何應付這挑戰,布殊學香港那個扶貧委員會,又搞一個委員會出來研究這個社福問題。到時,如果有美國國會議員問布殊美國有幾多個嬰兒潮老人,希望他不會答:「何謂老人?」
學香港的,不單只設立委員會,還有創意救國。布殊都說要保持競爭力,一定要繼續鼓勵創意。不過,布殊沒有建議在加州或者猶他州搞一個創意港,反而宣布要加強學生的數學與科學底子。美國人眼中的創意,是在科學領域有新發現,可以化為Google這類以複雜計算為基礎的應用技術。換在勢利的香港,創意的化身是一盤又一盤的生意計劃,要加強的是財務會計訓練,成功招標是有沒有發現另一盤搵錢的發達大計。
要加強數學科學基礎,自然要有教改配合。布殊要訓練七萬名高校教師,另加三萬名數學科學教師專科專教。這樣子的教改,熟口熟面,避免將來美國有教師遊行示威,布殊應打電話問羅范椒芬取經。
國情咨文與施政報告,有幾分相似,只不過是規模格局大上百倍。全世界發達國家面對的問題大同小異,分別在於如何present,以及如何execute。
3 comments:
《信報》若易主 作家用筆試雅量 星島日報
七三年成立的《信報》,多年來以評論馳名。《信報》傳出賣盤,令一眾專欄作家竟見紛紜,擔心言論自由不再。有作家更磨刀霍霍,準備撰文考驗買家雅量,有些則明言,若易主後編輯方針有變,會毫不留情選擇離開。這個孕育了不少評論高手、維繫多年筆耕情的大家庭,會否因此「破碎」,便要看日後安排。記者趙燕萍
《信報》專欄在行內素有江湖地位,《信報》創辦人林山木所撰寫的「林行止」專欄,以及曹志明(筆者曹仁超)撰寫的「投資者日記」更為不少本地政經界人士每天必讀,在《信報》「爬格子」,就如文化界的身分象徵。
《信報》也是培養新秀的少林寺,其投稿制度栽培了不少人,如蔡東豪、梁文道都是由《信報》一手發掘出來。《信報》一旦易手,外界都關心一眾專欄作家會否繼續支持。
曹志明曾指會與林山木站於「同一陣」,但尚未正式表態。化名「孔少林」在《信報》續寫專欄的蔡東豪,當年以「原復生」之名在《信報》打響名堂,獲俞琤賞識入主商台,近日撰文說報紙有可為,卻又拒絕老闆娘駱友梅之邀辦《信報》,日後會否續寫專欄,同樣是未知之數。
方卓如形容如抗日戰爭
「孔少林」格子旁的「方卓如」,是《信報》近年的年輕新星,文章被評為「夠抵死」,筆法聰明,足以和孔少林相輝映。方卓如曾多次在「博落」內評論《信報》賣盤一事,將《信報》讀者以至作者,對反對李澤楷入主《信報》的肉緊度,形容為打抗日戰爭。
這批專欄作者伴隨《信報》成長,對《信報》賣盤可謂又痛又惜。
看了《信報》二十年的梁文道,八八年第一次投稿《信報》,之後開始在《信報》文化版寫劇評、樂評、書評與文化評論,見證《信報》的轉變。「八十年代的《信報》專欄,年輕人氣息極濃,新文化人挑起論戰,《信報》就是主要戰場,現在變得死氣沉沉。」
在《信報》,梁文道常以同志為題材,他還記得有次一位編輯問道:「你成日寫同志題目?」梁看得出這位傳統長者雖有不悅,但卻沒說出來。
梁文道:財經反響較大
當時少年心性,梁文道也寫過火氣甚旺、攻擊當時藝評人的東西。「對於文化政策,林先生也有保留,他認為自由經濟,政府不應干預,我們撰文駁斥林先生,從不受干涉。如換了老闆,是否還可這樣很成疑問?」
《信報》現行的編採政策屬家族式管理,梁文道說,「易手後,會有甚麼改變,要看新老闆是否干預,如八號碼頭是否罵不得?不要說李嘉誠的影響,李澤楷跟中方關係也很密切,我相信財經方面較大反響。」
黃世澤︰有變動即出招
像梁文道一樣,中學開始投稿《信報》的時事評論員黃世澤,九六年起以筆名「林文放」在《信報》大談政治,「我中學讀北角的金文泰,好近《信報》,常穿校服去拿稿費,大學時也被邀出席《信報》酒會,我是在《信報》長大的人。」對於李澤楷是其中一個有意洽購《信報》的人,他反應較為激烈。
黃世澤坦言,他在《信報》經常批評電盈,電盈公關都知他的作風。「我寫的是產業分析,要好有批判性,一觸及電盈政策,就無得避。」他認為一旦由李澤楷入主,首當其衝的是孔少林、方卓如及他。但他明言不會就此「walkaway」,「我會睇定些。若有大規模變動,或對其他作者有動作,就會有反應。」他不排除將來會移師星洲報壇續寫。
劉健威讚公私分明
在《信報》寫了十多年藝評的劉健威笑言,在《信報》寫稿,從沒加過稿費,逗留多年,只因其自由度大,「編輯只會改錯別字,不會改文章,林生林太公私分得好清楚。」他續稱:「記得有次寫藝評揭發某君抄人文章,我知林太不高興,但也給我寫。」
他說這麼多年來,《信報》的作者都好穩定,「《信報》注重賓主關係,好多人寫到死為止,可見《信報》好念舊。」若易主後不能保持言論自由,他會毫不考慮的離開。
「我會邊寫邊觀察,甚至考考買家雅量。如罵多些共產黨,試試他。」他認為:「如沒條件可以完全獨立,當生意跟經濟利益有衝突,你犧牲哪個?如犧牲《信報》,會成千古罪人。」
擅寫時事評論的馮可立直言,《信報》不依靠廣告,說得動聽是知識分子的報紙,適合在大學教書的人,保持住那份氣質。「將來編輯、目標、價值觀有無改變,易主後是否要討好商家,我要觀望一下,若無法保持風格,我都會考慮轉地盤,或在網上寫。」
在《信報》寫了十七年的徐詠璇直言,不肯定商人辦報會是甚麼風格。「有些商人掟了錢出來就不理你,有些就不是,要看日後的管理。」她自言不會設定去留準則,「這樣好似好自大,但我也不會逆來順受,…試過有些報紙跟我風格不同,我咪自己走囉。」
徐詠璇:關係如婚姻盟誓
徐詠璇坦言《信報》對她有栽培之恩,更是她首個專欄地盤,感情最深。「由寫文化到其後寫大學逸事,林太從來無限我寫甚麼,她說寫回自己想寫的便可。」不過,也並非全無風險。「試過有次我寫《經濟日報》,林太打電話來說:『《經濟日報》同我們好近,你批評它不是太好。』話中之意,就是不想人家以為他們故意打擊對手。」
徐笑說在《信報》寫稿,無年夜飯,無酬酢,毋須討好任何人,關係簡單。「有次林太給我一張字條,說『今日睇到你篇文,寫中我心』。《信報》就是這樣的小家庭,如用婚姻比喻,就如一個盟誓,不用擔心忽然改組飛了我。」
這個家庭,日後會否各散東西,大家只好拭目以待。
我會邊寫邊觀察,甚至考考買家雅量,如罵多些共產黨,試試他。 劉健威
商人辦報成大勢 視乎管理者質素
《信報》創辦人林太透露不止一個買家想洽購《信報》,外界有人擔心,《信報》的文人風骨將成永訣,但有論者認為,管理者素質才最重要。
《泰晤士報》好例子
「不是文人辦報才有言論自由,都要看由誰辦,如那人有好強政治立場,也會有干預。商人辦報如《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由董事局管理,與擁有權分得好清楚。」浸大新聞系副教授李月蓮說。
她指以往文人辦報,只要有才能,好少資金已可做到。現在經濟環境不同,數億元才可站住腳,商人辦報幾成大勢所趨。「現階段很難評論《信報》易主有何影響,買不買得成也不知,買家與《信報》有何承諾?全不清楚。」不過,她認為市民都要加強監察素養,了解報紙立場有多大參考度。
文人風骨需社會配合
梁文道也認為,外界對文人辦報這概念太執,真正關鍵是由誰作編採管理。按國際經驗,商人辦報往往給編輯更大自主權。「香港商人辦報不是當賺錢工具,只想發揮輿論影響力,這影響編輯更厲害,慢慢喪失獨立性及新聞觸覺。」
對於文人風骨沒落之說,梁嘲說:「好多老闆都是文人,也做了跟當初預期很不同的事。」他指表現文人風骨,要有社會風氣配合。如《冰點周刊》最近停刊,總編輯寫公開信力抗,海內外之士拍手和應,要有這種氣氛才行。
借方生地盤一用,
今日《信報》陳雲的《土犬》很好看。
我也覺得土犬很好看, 連我中一的兒子也同意.
如果方生唔介意, 此地盤將成為信報讀者交換意見之地.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