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6

轉型

新世界數碼(276)通過決議,批准公司批股購買飛機,轉型成為經營私人飛機業務。

  我對這交易有興趣,並不在於供股價是高是低、飛機業務對小股東有益無益,又或者公司未來前景是優是劣。我最想知道的是這飛機業務的念頭,當初是誰人首先提出,以及如何說服董事局批准進行這交易。

  如果大家有看過通函,可知這是少數被獨立財顧反對的交易,連帶獨立董事都因而叫停,建議股東投反對票。最後交易獲得投票通過,代表股東並不信任獨立財顧及獨立董事,非常之有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財顧為何反對這交易?他們指董事會不曉得經營飛機生意,中港私人飛機業務無迹可尋,行業資料不全。獨立財顧不單只閉門搜集資料,還會開口問董事會管理層索取文件。既然獨立財顧說得出資料不足,證明連董事手上都冇。假如獨立財顧未見到有令人信服的資料支持飛機業務大有可為,當時提出轉型的公司高層,又如何說服董事會?

  如果要估,當時的游說過程可能是以下幾種情況﹕

  1) 單靠收租及那些發展不大的電訊互聯網業務,不是辦法,倒不如博一博,走偏鋒,做一個未有人踏足的新行業;

  2) 從某些秘密私人渠道,聽見一些未曾公開的私人消息,所以早着先機,踏足這行;

  3) 知道某些外國同類公司有興趣殺入國內市場,趁機提早將自己染成飛機股,伺機賣給鬼佬,賺其一筆。

  以上三種情況,不會有白紙黑字,獨立財顧自然不會得到這些支持轉型的資料。

  究竟轉型的真相是啥?外人從無得知。根據以往的track record;加上我自己的胡思亂想,1是原因;2是一廂情願的想法;3是說服董事會的藉口。

1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張五常

還斂集:《信報》何價?

近日《信報》要出售而買家可能是李澤楷的消息,傳媒吵得熱鬧。不是綜合性的大報,銷售量沒有達到過六位數字,據說今天賺不到錢了,而媒體出售司空慣見,不應該是大新聞。細讀字裡行間,知道是另一回事:報道的人都站起來,把帽子脫下,向林山木先生與駱友梅女士致意!那是一份很特別的報章,由一對執著於真理、堅定於原則的夫婦經營了三十三年,要退休了,大家於是想知道,轉手後的《信報》會是怎樣的?是的,國內與香港數以百計的中文報章中,不容易見到像《信報》那樣中肯可信。北京重視《信報》,由來已久。

山木、友梅、澤楷、天凡,我都認識,但這宗可能的交易我半點內幕消息也沒有。這裡要談的不是《信報》將會以何價成交,而是《信報》值多少錢。我沒有答案,但牽涉到的是一個有趣的經濟學難題,見獵心喜,就讓我這個老手嘗試分析吧。

先讓我假設今天的《信報》不賺不蝕,打個平手,盈利是零。再讓我假設《信報》的買主不會只因為擁有《信報》而過癮,即是說,假設沒有非金錢的收入。在這假設下,如果經營《信報》永遠賺不到錢,其價值是零。買的是一個金漆招牌,無錢可賺而又沒有非金錢的收入或享受,金漆招牌要來作什麼?

問題是《信報》這個金漆招牌不簡單。它代表中肯的報道與知識的傳達。不是說其他刊物不中肯,或沒知識,但《信報》能成功地把這招牌掛上去。任何文明社會,原則上,這些代表的很值錢。問題是在中肯報道與知識傳達這聲望的雨傘下,有沒有人可以拿出錢來,施出本領,把《信報》代表的變成黃金白銀呢?如果可以,《信報》應該值多少錢?報道說成交價會在兩個億或多一點,有人說偏高,有人說偏低。朋友,你怎樣看。告訴你我的看法吧。


我敢打賭,給任何人五個億製造一把上述的《信報》雨傘,造不出來。十個億也多半不成。現在讓我假設在香港的眾多天才中,能造出《信報》雨傘的,最低成本是六個億。這樣,如果該雨傘真的市場有價,在競爭下《信報》值六個億。問題是香港的讀者不一定懂得珍惜這雨傘保護的,認為不夠娛樂性,又或者他們懂得,但購買了該雨傘的人不知道怎樣利用才對。這樣,《信報》所值何價只有天曉得了。

香港有沒有足夠珍惜中肯報道與知識傳達的讀者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購買這雨傘的人要懂得怎樣利用才可以賺回成交價,而原則上,很懂得利用的會有盈餘。這個人要有錢,要喜歡做一點有意思的事,也要懂得堅守《信報》劃定下來的信念來投資加碼。我認識的有錢人不多,但認為李察是個不俗的人選。

《信報》不容易接手。香港的刊物多如天上星,落重本的不少,大家打得頭破血流。《信報》的買主如果手癢,要改變形象參與大混戰,血本無歸姑且不論,何必見笑天下呢?利用《信報》雨傘的人不能手癢,更不能把雨傘撕破,要賺錢只能在這雨傘下加碼投資。然而,山木夫婦在雨傘下劃定的範圍與原則那麼緊密,肯花錢當然可以改進,但談何容易?

也有樂觀的一面。有朝一日,如果中國容許外資在國內搞傳媒刊物,那麼《信報》這把金漆雨傘會價值連城。是的,今天國內的經濟刊物多,一般賺錢,其中不少拜《信報》為師,抄抄襲襲,很有點不倫不類。

Anonymous said...

張五常太低估《信報》的價值了,給它初步估值六億。有網友曾說,“shut down the negative comments from 國金外望 worths at least 六億 alone!”就粗粗地當整份《信報》加三十年商譽,價值係「國金外望」嘅一百倍,咁《信報》最少值六百億。所以「救報基金」嘅籌款目標,應該係六百億,唔係二億,咁先至可以用一個公平價格,「買起」信報,俾《信報》現任股東一個合理收購價。

Anonymous said...

唔知依家「救報基金」籌備成點?係唔係方生,孔生做搞手,幾時開會?

Anonymous said...

搞唔搞「救報基金」,都應該有個交代。唔好學陳方安生咁,有頭冇尾。

Anonymous said...

請問陳方安生如何有頭冇尾?
她是否有頭冇尾和救報基金是否組得成可以怎樣比較呢?

Anonymous said...

早前有網友說,“任何人若果只係純粹以一盤生意o既角度來為信報估值,無論出價若干,我都唔客氣講句:「小人之心!」”

唔知依家張五常替「信報」估價,係唔係「小人之心」呢?

Anonymous said...

不知從甚麼時候起,正常的經濟活動,例如替公司估值,被某些大義凜然的香港人,標籤為「小人之心」。令人懷疑這些人所嚮往的,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Anonymous said...

有很多好品牌,由apple到converse到肥彭蛋噠,都有其潛在的商譽價值,經過改善經營,便可帶來好利潤,所須的投資一定比沒有品牌的少,如果要為這個好的品牌估值,應該是兩者之間(好品牌和無品牌)的拆扣現金流值(the present value of discount cash flow)的差距,這是較現實的計法。

張五常的計法,忽略了marginal return on investment。大家點睇。

對面位的四眼仔

Anonymous said...

所以,救報基金向林生和老曹收購了股份之後,信報還要發新股,引入venture capital,注入新資金發展,然後上市。上市後再收購其他資訊豐富但欠缺公信力的媒體公司,納入信報的「雨傘」,之後再將之分拆上市。

聽來妙想天開,但這樣才可capitalize信報的信譽,這也是救報基金能夠組成的唯一路線。否則,救報基金只能停留在保住金漆招牌的滿腔熱誠,就是張五常看到的「小價值」。

對面位的四眼仔

Anonymous said...

嘩,兄台你真大膽,竟然敢在這裏提 the present value of discount cash flow,看來兄台沒有看上星期這網誌的留言。誰人敢提 DCF,誰人便被眾人圍攻,好似犯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一樣,好得人驚,令人以為返去了六零年代文革時期的祖國。DCF 三個字,在這個網誌,是不能隨便提的。

Anonymous said...

兄台你可能唔明白,信報的die hard 「fan士」,希望見到的,是一份神聖的信報。兄台提及的venture capital,對這些「fan士」來說,是洪水猛獸,是一隻會玷污信報「靈魂」的魔鬼。

至於話可以capitalize 信報的信譽,對不,信報的信譽,不是用來給資本家來 capitalize 的。信報的地位,是神聖,超然,和一塵不染的。任何人如果將信報和金錢或資本家放在一起討論,我都會唔客氣講句:「市儈庸俗,沒有靈魂!」”

Anonymous said...

我「小人之心」地相信大家--無論是否<信報>Die-Hard Fans--都明白、承認:
<信報> is much much more than a buisness.

因為這幾日來有若干網友引用我的一句話,所以作出回應;另外强調,那不是我一時氣憤的說話,到現時我還認為沒有錯,沒有需要修正,沒有需要推翻,沒有需要向任何人道歉。

Anonymous said...

奇怪,《信報》向來提倡,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市場的歸市場,主張對經濟問題,應理性分析探討。何以有一些「自稱」愛護《信報》的讀者,以文革式的標籤〔“小人之心”〕,宗教式的語言〔“靈魂”〕,情緒化的文字〔“shut down the negative comments from 國金外望 worths at least 六億 alone!”〕來討論《信報》賣盤事件。這些背離《信報》一貫主張和立場的人,能否被稱為《信報》的愛護者?

Anonymous said...

it seems people are fast in critising others... even befor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ir views...

there is no hard & fast rule in determining value/fair value of such an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as HKEJ, and making certain assumptions to introduce his conclusion is a common and acceptable practice...

Readers can disagree with the conclusion made, but need to be rational in their arguements.

a very basic attitude we all need to adapt.

Gillian

Anonymous said...

Agreed. The sad thing is, these days, in Hong Kong, rationality is increasingly hard to find. For some unknown reasons, Hong Kong has been "radicalized", and people tend to make radical remarks in all realms from politics to economics. Even the archbishop is making radical remarks such as "the insult of Hong Kong" in describing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 this reason,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uphold the fundamental beliefs of HKEJ--especially its emphasis on rational discussions--so that the paper will not be hijacked by radicals who claim to be its supporters.

Anonymous said...

why is "shut down the negative comments from 國金外望 worths at least 六億 alone!”情緒化的文字 ???

isn't it a naked truth from the view of the Li's fami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