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劍
「是中國人的,馬上簽!」可能你都有收過這電郵,要求你到網站簽名反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近來的新聞不是釋法,就是反日。兩者共通點都與愛國掛—誰不支持釋法,誰不支持反日,就是叛國賊。這一大頂帽子扣下來,霸道之處不下於「篡改歷史」。
這邊廂簽名反對日本升格,在另一邊廂紐約,六國聯手自稱為「共識聯盟」(United for Consensus),反對日、印、巴、德與另外兩個非洲國家一起升格。這個共識聯盟,有日本仇家南韓,有印度仇家巴基斯坦,有巴西勁敵阿根廷,有德國戰時盟友意大利。另外兩個,是不知原因的墨西哥,以及總理剛剛在印度表態支持該國升格但現在竟加入反對的中國。
安南這個A計劃,把常任理事國由五個增至十一個,變成國際政治的角力場。美、法兩國是支持日本升格,反日者應該連美貨法貨都罷買,才顯出這份反日意志的貫徹;巴印德日是互相支持,因此連平治寶馬都應該禁止入口,以及召回在巴西學法的年輕足球員,以示抗議。
要反日,先要了解對方,才可以反得有意思。近日報章評論經常重提Ruth Benedict的《菊花與劍》這探討日本民族特性的經典。台灣把Benedict譯作潘乃德,意義俱佳,證明福爾摩沙的文化水平甚高,而且對日本有關著作相當重視。
為美國戰爭情報局研究而寫成的這本《菊花與劍》,日本人拜讀的興趣比美國人還要熱情,日本版的銷量達二百三十萬冊;而在美國,1946年出版後頭二十五年只賣出二萬三千冊,亦即日本足足比美國多一百倍!
還有,三分一日本人聽過《菊花與劍》這本書,高中課本都有引述書中內容。1967年面世的袋裝書,到1995年已印到第一百零一版。你說日本人沒有自省?他們有器量拜讀打敗自己的敵人如何分析自己,同樣事情你可以想像在中國發生嗎?
潘乃德其中主要資料來源,是戰時的 宣傳品,以及戰俘的日記。這取材會否是導致她說出日本人「有羞恥感沒有罪惡感」這常被引述的結論?罪惡隱含懲罰,羞恥隱含自責。如果罪惡與羞恥是源出一 轍,羞恥感的層次比罪惡感要高。所以日本人自律地保持街道清潔,香港人要重罰才懂得亂拋垃圾是錯。如果由潘乃德來研究中國人,怕且結論未必是多數人可以接 受。
可能正如南方朔所說,應該是「反罪」,而不是「反日」。
2 comments:
本人對文中提及"羞恥感的層次比罪惡感要高"的見解有所保留.因羞恥感可能出於挫敗而罪惡感須基於對事件上或行為上的"是非"判斷.如果未能對事件上有正確的是非觀念,羞恥感來自"敗者為寇"的話,罪惡感將消失於"成者為王",那我們將怎麼看待"侵略行為"而作出判斷呢?
除了首篇有維園阿伯式的回應外, 這篇算是自方大俠開金筆以來第一篇有回應了. 其實方大俠多篇關於財務報告的文章, 精闢獨到, 深入淺出, 小弟閒而閱之, 獲益良多, 然而鮮見回應. 反而這篇關於日本的文章竟有不少評論, 所以小弟也來湊個熱鬧.
言歸正傳, 論日本人的性格及戰爭責任, 坊間論點流派如過江之鰂, 在此不敷引述. 不過當中不是轉述外國人觀點, 便是從中國人心理直覺反射, 難見中肯評論或從日本人觀點出發. 那些文章開首不是日本人天生怎樣怎樣, 還是後天環境令他們怎樣怎樣, 再用個別例子"佐證"其理論成立, 如果我是日本人, 我只好嗤之以鼻. 試想一些外國人覺得咱們華人不清潔, 沒禮貌, 欠良知, 缺公德, 再引述身邊經歷"佐證", 外國人看過自當會心認同, 你們聽到後又作如是觀?
虛無漂渺的意識形態爭相吹噓, 實在客觀的經濟數字卻敬而遠之. 何解? 後者畢竟得靠實力耶.
thoma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