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6

買人

早前寫過夢工場出售予派拉蒙,想不到近日又有一個文章題材。

  派拉蒙收購完夢工場後,已經即時計劃出售片庫,作為幫補十六億美元的收購價。最近消息指出,派拉蒙的出售對象,原來是索羅斯旗下的private equity fund。

  這一種收購後拆骨出售的手法,在香港並非罕有。當年盈動收購香港電訊而變成電盈(008)後,亦有出售資產減磅,剩下一副賺錢機器。賣得好,隨時可以變成免費或低價賺取一盤印銀紙的生意。

  派拉蒙出動近八億美金現金,再負擔夢工場八億幾美金的債務,作為收購代價。假設可以如願地以十億美金出售夢工場片庫,不單只斗零都毋須支付就可以將夢工場收歸旗下,還可以得到史匹堡為公司拍片,賺錢還債。

  但竅妙正在此處。與香港電訊旗下有機樓、有土地、有網絡、有客戶這類有型資產不同,夢工場的資產大概只有SKG三位創辦人,但他們三個未來的現金創造能力是個謎。究竟這堆謎一樣的資產,能否賺錢協助公司還債?我都想知道美國佬用什麽方法計算去說服董事局。況且,SKG有錢落袋後,還有否動力去創作賺錢,是對人性的一大考驗。

  派拉蒙這單交易,創意地先出售片庫,再大膽地依賴人類資產作為未來的回報來源,是一單非常另類的交易。

  這種另類交易,能否在香港出現?一定無可能。莫說港產片的片庫並不值錢(翻版、重播、BT全部是片庫殺手,未計港產片本身十居其九都是垃圾),還有是本地創作人的創作生命特別短暫,曇花一現比比皆是,後繼無力十常八九。收購後,仍有高水準創作?難矣。

  所以,派拉蒙這種另類交易,只有在《華爾街日報》才可以見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