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5

國際城市

香港是否做得成國際城市?

要做國際城市,就要付國際代價。紐約、倫敦、巴黎總不會風平浪靜,要市民緊急應變,要政府反應迅速動腦筋。接受過落閘關舖,封街繞路的洗禮,經歷過催淚氣體、胡椒噴霧而沒有平民嚴重傷亡,這個國際城市第一道試題,算是過了關。

   國際城市要有具國際視野的市民,這一關又如何?雖然報章頭版永遠是大字標題示威騷亂的過程,圖文並茂,但市民未至於神經反射地認定農民等於暴民,開始理 解何謂農業補貼,何解南韓農民要自掏幾千元,帶齊裝備,南下抗議。對於教育市民,世貿會議並非是為了可以買便宜橙,南韓農民的示威抗議比政府宣傳片有深度 得多。

  國際城市要有國際成就,會議能否令香港 名震世界?難!世貿會議最厲害的,是清楚地揭露了自由市場的大國,其實對貿易政策最不自由。歐盟的死穴是農產品、美國的死穴在紡織品、日本的死穴是大米, 每個國家,都有要爭取或要保護的地方,反而最沒有籌碼在手,既無行業保護,又無撤銷爭取的,就是主辦單位香港。

  我想,香港代表在開會時,都是你眼望我眼,發言甚少。那份香港宣言,除了紙張是由香港提供外,內容草擬應該跟香港無關。一百四十九個世貿成員,想要他們在香港達成突破性協議,除非困他們一頭半個月。

  國際城市要有國際胸襟,這份胸襟要憑鍛鍊才可以成形。容忍得了塞車癱瘓大半日,忍受得了由跑馬地走路到中上環,接受拉閘收舖當做放兩三日假期,樂於等候解封回家之時與防暴警察拍照留念,市民的胸襟,是深不見底。

  那麽,究竟香港是否算國際城市?除了政府之外,who cares?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防暴警察與韓農的相片

又孔少林君的反茅波可謂資本主義良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