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
最近,有一連串公司希望趕及年尾前上市。相反,在美國,今年公司私有化的金額,卻是過去十年來最高。
《金融時報》有這篇文章,分析私有化熱潮的前因後果。其實,就算你沒有看過內容,都會估計得到公司為何甘願放棄珍貴的上市軀殼,只不過是典型教科書列表的上市╱非上市優劣分別。
但報紙教科書未有寫的,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心路歷程。經過三波四折,辛辛苦苦將公司上市,何解要又上又落,倒過頭打回原形,變為私人公司?
讓我想像一下當日董事會開會情況。對,你當日大發雷霆,明明想出幾單為公司賺大錢的絕頂交易,卻被那名四眼財務總監窒頭窒勢,又話要交易所批,又話要股東舉手,將你的壯志豪情一盆冷水照頭淋,可怒也。
你怒氣未消,發洩於那名穿戴整齊、從投資銀行挖角回來的行政總裁,罵他未盡全力,令股價長期潛水,低於招股價,未能反映公司真正價值。他一大堆理由,說 投資者非常短視,要每半年都有成績,可恨手頭上的項目未有即時貢獻,股價下跌在所難免。還巧言令色,說管理層毋須介懷股價高低,只須踏實做好本分。你被他 連番搶白,激得鼻孔出煙。
未算,突然間那名六 十多歲、退休多年、乾屍一樣的寒背獨立董事開口發難,說有很多你聽都未聽過的文件未有上傳給他過目。這名活化石,是上市時忘記了是經誰介紹、湊數而成的三 名獨立董事之一,好像以前是哪一間會計師樓的老闆。這個獨立董事,最多說話,但句句腰心腰肺,阻住地球轉。以前你一言九鼎,如今變得處處掣肘,差點以為他 才是老細,望住他乾癟的面容,一字一句吐出來,用十分鐘才講完兩句說話,你終於忍無可忍,拍枱站起,大喝一聲:「夠了夠了,明天我私有化公司,費事聽你們 嘮叨。」
這就是大股東的心路歷程,他們亦相當痛苦,捱了這麽久的非人生活。公司上市前有人做Due D,有人執數,有人重組,但從未有人協助大股東心理過渡,純靠自己修行。
慣了幾十年呼呼喝喝的老闆生涯,喜歡事事快手快腳的創業家節奏,的確承受不了上市公司循規蹈矩的金剛箍。
1 comment:
I guess this only happens if U.S. where the INEDs are really independent. It is pretty difficult to pick up a listco in Hong Kong whose INEDs are advocate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Post a Comment